前段时间,我备战今年的司法考试,在重重压力和作题屡屡出错的时候,抱怨沮丧,正无精打彩地趴在桌子上时,院里的宁姐来到我办公室,问我怎么了。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,向宁姐倾诉备考以来的种种感受。接着,我们便聊了起来。宁姐说,这样的历程,每一个参加司法考试的人都有过。比如她自己。她说
从到检察院工作的第一天起,周围的同事就在谈论着司法考试,传说中的“天下第一考”。有讲考试如何难,如何倍受折磨的,还有顺利通过考试的,热心地和新同事传授一些考试经验的。当时她觉得,法学专业的人都没有把握顺利通过,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她,这个考试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,不需抱有太大期望。
直到有一天,关系比较好的一位同事找到她,说“来检察院工作,不能办案,你不觉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吗?别人能考司法考试,你也能考啊”。这两句话,点醒了她,激励了她。让她不得不重新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检察职业生涯。与其空留遗憾,不如放手一搏。当时,同她一起进院的人有的都已经拿到了证书。忽然间,紧张感和焦虑感交织在一起,弥漫了她的全身。
2009年初,备考序幕缓缓拉开。作为法律“菜鸟”的她买来了“三大本”,准备笨鸟先飞。可是没多久,她的眼睛红肿,刺痛,去沈阳就医,医生告戒她不能长时间过度用眼看书、看电脑。刚刚开始的备战之路似乎要终结了。她的焦急、纠结、失落、彷徨,母亲都看在了眼里。聪明的母亲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,母亲要为她读书!“不用担心,不就三本书嘛,你小时候妈也是给你读故事书的,这回就当是咱娘俩重温一下过去。”就这样,每天三个小时,厚厚的“三大本”,她的母亲硬是为她读了下来。有一次,她读啊读,声音越来越小,最后竟没有声儿了。原来,母亲是疲乏得睡着了。那一刻,宁姐的眼睛被泪水打湿了,轻轻为母亲盖好被子的她,内心却异常坚定。她知道,那时的激情和力量,是母亲给予的!她知道,无论是备考,或其他,只要她需要,母亲都在!
这样的学习持续到了5月底。随即,她又和另外两名同事获得了自治区检察院组织的司考培训名额,她们欢呼雀跃,如壮士将奔赴前线一样激动豪迈!这样的集中脱产培训,强度之高,密度之大,是她之前没有预料到的。几乎每一天,她们都是按照授课内容学习,第二天,又温习前一天的知识点,如此反复。老师的授课是远程方式,同样是分几个阶段,给她们轮授一些重要考点。刚开始的半个月,每个人都精神头儿十足,可是时间长了,大家在“起五更、趴半夜”的学习中渐渐疲乏,加上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,身心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抑感。
在繁杂又浩瀚的法律条文面前,可能前一天背会了,后一天又忘了,只有模糊的印象扰乱着大脑;在那么多选择起来十分吃力的模拟题面前,错漏选项几乎每题尽占,只有无尽的抓狂沮丧。这个考试的确像大家形容的那样,太难!有一段时间,她真想放弃,觉得自己扛不下来了!同事们鼓励她“耐心点,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,培训机会这么难得,一定要坚持下去!”有一位同事,因为对环境的不适应,加上学习强度太高,甚至常常穿梭在医院与培训学校之间,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!
然而,越是艰难,大家越是乐观向上,互相鼓励。她说,那时候,大家有个约定,要轮流讲一些有趣的段子互相调侃,大笑一阵,来缓解气氛。然后,继续苦读,把“放弃”这两个字彻底驱逐出去!临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,她们的心里似乎越来越没底,见面说得最多的两句话就是“怎么样?”“没底。”
在考场上,感觉时间过得快极了,还没来得想每一张卷考得怎么样,就结束了。
公布成绩的那天,似乎整个院都变得静悄悄的,每个参加考试的人都悬着一颗心,其他同事也都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,小心翼翼,生怕声音大了震坏了大家美好的期待。几家欢喜几家忧,其他人的成绩已尘埃落定,只有她迟迟不肯查询,她害怕知道考试结果,害怕自己没有通过。表面上故作淡定,内心却火急火燎,直到下了班回到家,在父母的鼓励下,才拨通查询电话,摒住呼吸,直到听完分数,才恍如隔世般地轻轻吐出一口气。她通过了考试。这个结果意料之外,又情理之中。这也再次验证了一个真理:一分耕耘一分收获。
2016年的司法考试刚刚结束,2017年的备考之路又将开始,宁姐和我想告诉考友们:追寻梦想的路上,你从不孤单!美好的2017,且看你们笑傲江湖!